浅谈新和地名与渭干河古道的联系
艾尔肯·买买提 李朝志
摘 要:新疆新和县地名有150多个,这些地名显著的特点是主要围绕水、土地和古城古迹得名,而且许多地名与新和的唯一地上水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。
关键词:新和;地名;渭干河
一个地区的地名除了能反映当地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人文特征,反映当地的自然现象、地理和人文景观,反映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经历和历史变迁外,还承载着经济、社会、民情民俗、语言、文化等方面的大量信息。
新和县地名有150多个。这些地名的来历和已出土的文物资料表明,新和是西域古龟兹国军事、政治、文化中心地域,它具有灿烂的龟兹文化、丰富的人文资源、绚丽的生态景观和民族风情。这里土地肥沃,水资源丰富,光热条件得天独厚,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灌溉生产区。
不管是古代、近代,还是现在,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和水,新和地名显著的特点是主要围绕水、土地和古城古迹得名。全县150多个地名,其中60多个古名都涉及水资源状况和地形特征,名胜古迹地名也有40个,这充分说明新和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,人文资源和水土资源十分丰富。
以新和县县名为例,新和原名为托克苏,因渭干河流经全县,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(目前全县地下水储量为4.2亿立方米),以水源充足而得名为托克苏(toksu),维吾尔语“水足”、“丰水”之意。新和县在维吾尔语中的“托克苏”(toksu)与吐鲁番地区的“托克逊”(toksun),只有一音之差,平时使用过程中稍微不注意很容易相混,产生误会,为了避免与托克逊县相混,1941年更名为“新和县”,汉语取新疆永久和平之意。目前维吾尔语中仍用“托克苏”,而汉语中用“新和”地名。在实际生活中维吾尔语中往往出现与吐鲁番地区的“托克逊”互相混用现象,发生过不少误会和笑话,所以在长途客运车站运输中和长途汽车上仍用“xinhe”。
从新和县的很多古名的来历和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中,可以推测出渭干河古道的位置。从新和县城东北的却勒塔格山脚下的库木吐拉(维吾尔语中“库木”,意为沙子,“土拉”意为烽燧)、千佛洞至西南方向的桑塔木(维吾尔语,意为粮仓)和通古孜巴西古城(通古孜巴西是托库孜巴西的变音,由于这一带周围有9座古城,其中这一座是规模最大、地理位置正处在中央而得名,维吾尔语,意为九城之首。后来这一带逐年荒漠,野猪经常出没,也发现野猪头骨,人们就称“通古孜巴西”,维吾尔语中“通古孜”意为猪,“巴西”意为头,就是猪头城之意)这一线坐落着40多座古城和烽燧,同时也是与水和水系有关的50多个古名所在地。这些古城和地名所在地从东北至西南方向扇弧形状坐落。笔者认为这与新和的唯一地上水源渭干河有非常紧密的联系。
新和东北部是渭干河的开头地段,北部有很多的古名,其中有和水系、水渠有关的,也有军事要地、古城烽燧。具有代表性的有:
依其艾日克乡(内渠)的托塔西村:该地以四盘水磨而得名,维吾尔语,意为四块石头。
托格拉库木村:该村原有南北走向的水渠,此渠从一横着的沙包中穿过,维吾尔语,意为横着的沙丘。
央达克村:因该地农民沿着渭干河开挖了一条引水渠,维吾尔语,意为沿着河边的渠。
阔什艾日克村:维吾尔语,意为双水渠。
吐格曼贝希村:维吾尔语,意为最上游的水磨,水磨头。
阔台买村:据传说当地农民为引水灌地,修了闸口,因闸口处地势低,无法蓄水,于是两堤加高,维吾尔语,意为加高的水渠。
阿克亚尔村:维吾尔语,意为白崖,因地势高,经常干旱缺水而得名。
塔格艾日克村:因该地北临却勒塔格山,山下有一水渠,维吾尔语,意为山下的水渠。
阿恰勒村:该地有大渠分叉口,维吾尔语,意为叉口。
渭干村:渭干河古道经过此地,所以以渭干河河名而得名。
布喀塔木村:该地处于渭干河故道边上,经常发生水灾,为防止河水冲毁,用传统方式安放许多防洪用的木制三角架,维吾尔语,意为三角架组成的墙。
果勒艾日克村:该村原有一干渠流经,维吾尔语,意为干渠。
笔者认为就凭渭干、布喀塔木、果勒艾日克这3个地名的来历和周围的地名位置看,渭干河古道很可能经过此地,这一带古代水系比较发达,说明此地曾经可能有大河系存在。而如今这些地名所在地周围有自治区级、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,有古城、有烽火台,说明该地段过去曾是繁华地带、军事要地、水系枢纽。
这些地名所在地西北部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库木吐拉千佛洞,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唐拓厥关、库木吐拉烽燧。西部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托怕协海尔古城(维吾尔语,意为土城)、托格拉克艾肯古城(维吾尔语“托格拉克”意为胡杨,“艾肯”意为沟)、托格拉克艾肯石窟和县级保护单位乔拉克吐尔烽燧(维吾尔语,意为残缺不全的烽燧)等。从这些古名和古城、烽燧所在地分布情况,可以看到渭干河古道在新和县境内,从东北部开始向西南方向流。
东部和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名大多数是近代地名,也是现在的渭干河沿线所在地地名。
汉语名有:红光村,永丰庄村,炮台村。
新起的地名有:英买力村(维吾尔语,意为新村);英瓦提村(维吾尔语,意为新繁华)等。而大部分是地形、地物命名的地名。具体有:
托克切克村:传说该地以前是一片广阔的胡杨林,林中有许多啄木鸟,维吾尔语,意为啄木鸟,此地现在也有一片胡杨林。
奥依买力村:维吾尔语,意为洼地村。奥依巴格村:维吾尔语,意为洼地、园子。
提根村:维吾尔语,意为王子。
喀拉塔西村:该地域曾有一碱水坑,得名为“喀拉达西”,维吾尔语,意为黑色碱水坑,后来沿用变音为“喀拉塔西”,意为黑石头。
木纳尔村:该地名因曾有一座高大的古土塔而得名,维吾尔语,意为高塔。
克孜勒塔木村:因该地有一座清真寺,其墙面为红色,维吾尔语,意为红墙。
阿热买力村:因该地域地处城乡结合部,维吾尔语,意为中间村。
琼托格拉克村:因最早该地域有高大的胡杨树,维吾尔语,意为大胡杨。
琼克其其村:据传200多年前有一商人骑着一头高大的骡子到此地做生意,维吾尔语,意为大骡子。
喀拉墩村:该地有一大黑土丘,维吾尔语,意为黑土丘。
库木阔勒村:该地有凹形沙地,因常年积水,形成湖泊,维吾尔语,意为沙湖
苏盖提阔坦村:因农民用柳树桩围羊圈,维吾尔语,意为柳树圈。
莫玛托格拉克村:该地以前是成片胡杨,后相继被砍伐,只剩一棵大胡杨,维吾尔语,意为独立的胡杨。
托帕墩村:该地有一土墩,维吾尔语,意为土堆。
从上述地名来源看,新和东部(现在的渭干河边一带)和东南部,以前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较差,人烟稀少,后来就逐步形成这些自然村,这一带无古城遗迹,地名历史比较短,大部分是新地名,所以笔者认为渭干河古道应该不是在新和的东部,而是在西部。
这一带的地名大部分是古城、烽燧所在地,这一带与水有关的地名最多,是新和历史上最繁华的地区,自然条件相对优越,土地肥沃,水源充足,最适合种植业的发展,这一带具有代表性的地名有:
阿克吾斯坦:维吾尔语,意为白渠。
伯克勒艾日克:维吾尔语,意为官吏的水渠。
玉孜买艾日克:故名,该地渠边桑树很多,维吾尔语,意为桑树渠。
吐尔艾日克:故名,因该地下游有不少烽火台,维吾尔语,意为烽火台渠。
拜里开斯提:当地人为引水挖渠,渠道横穿沙丘,把沙丘一分为二,维吾尔语,意为拦腰斩断。
库木什鲁克艾日克村:为了引水灌溉,人们从村西芦苇滩中开挖一条水渠,维吾尔语,意为芦苇渠。
库木鲁克艾日克:因该地内有一条渠,每逢大风,常被流沙淹没,维吾尔语,意为沙子渠。
库英地艾日克村:因烧荒而得名,维吾尔语,意为烧荒后新挖的渠。
阿热吐曼村:该地曾建有3盘水磨,地处大渠中游,维吾尔语,意为中间的水磨。
拜西托玛村:该村以前有五条水渠,每条水渠都有水闸,维吾尔语,意为五个闸。
托格拉艾日克:故名,维吾尔语,意为横着的渠。
亚尔巴西兰木村:因该地有一条水渠,渠段经常决堤跑水,维吾尔语,意为决堤。
苏巴斯堤:故名,据传很久以前该地段大河决堤,大片土地被淹没,维吾尔语,意为被水淹没的地方。
海力派艾日克:据传,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教书人海力派,带领农民在此地开挖了一条水渠,以人名为地名,维吾尔语,意为海力派渠。
吐格曼艾日克:维吾尔语,意为有水磨的渠。
托格拉克艾日克:维吾尔语,意为胡杨渠。
除上述所叙之外,还有与地下水井有关的地名,如包库都克、央达克库都克等人工井,其周围都有一些古城或者烽火台。这一带的名胜古迹有乔拉克协海尔古城、通古孜巴西古城、恰热克协海尔、尤勒滚协海尔古城、卡力马克古城、乔拉克吐尔、克孜勒协海尔、玉奇喀特古城等,这些古城古迹都有特殊来历,与所在地与水有关的地名有着紧密的联系。有关资料显示,汉代农耕中心主要在县城西南部桑塔木农场一带。唐代农耕中心区东移至通古孜巴西古城一带,后来因受古河道变迁的影响,至清代,农耕区又东移至现在的区域。
综上所述,新和县历来都是种植业较发达的地区,从地名特征和古城分布情况来看,笔者认为渭干河古道最早是从县城东北部的库木吐拉开始,沿着却勒塔格山往西南方向流,通过现在的尤鲁都斯巴格镇、玉奇喀特乡玉奇喀特古城,流到桑塔木农场、尤勒滚协海尔古城一带,后通过沙雅流入塔里木河。随着洪水冲击,河道中游和下游逐步向东移,通过渭干、布喀塔木等地向南流,流到通古孜巴西古城一带。渭干河主流从北至南,最早是从东北至西南,后来中游和下游逐渐向东移,形成现在的北南直流,就是渭干河现道。
文章作者:艾尔肯·买买提、李朝志
文章来源:《新疆地方志》 2010年第3期
选稿:常宏宇
转化编辑:常宏宇
终校:何涵
审订:林丽婕
往期精选
微信扫码加入
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
QQ扫码加入
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